她用心育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她专心教研,打造“一流课程”
她倾心研究,步登“学术青蓝”
她就是“江苏省教学名师”
麻醉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咏梅老师
凭育人初心,深耕教学一线
“我曾经也没有想过会成为一名生理学教师,但后来竟有幸走上了这个岗位”,张咏梅老师当谈及为何成为一名教师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或许是那一份独忠于生理学的兴趣,或许是当年那一位悉心带教的生理学老师,或许是想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医学人才,张咏梅老师带着这些力量一直深耕教学一线,将自己的路越走越长,也将学生的路越拓越宽。
对于张老师来说,课是怎么也备不完的。“站在讲台上之前,我永远都觉得没有备好课,总想着多备几遍,但这一切的紧张在我踏上三尺讲台时都烟消云散了,我忘记了一切,只有教室里一双双学生的眼睛。”而今,张老师对学生的呕心沥血化作滴滴甘霖,30多年间的一粒粒种子悄然生长,因为她的言传身教,她的学生们像她当年那样也爱上了生理学,在学习生理学的过程中肆意享受着探索生命的乐趣。
在张咏梅老师从教的30多年里,她先后负责了本科生的《生理学》和《麻醉生理学》等课程的教授。尽管张老师早已成为学生心目中妥妥的“别人家的老师”,但她仍在不断追求教学方法的改善。
张老师借助混合式教学方法,在线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用于课前预习,在线下课堂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初步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后,在课堂上通过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让知识入脑入心。
近几年,张老师开始尝试整合课程与联席授课的创新教学方式。整合课程是张老师为高年级学生设计的一种“开小灶式”的多门麻醉学相关课程的串联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联席授课则是张老师邀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临床麻醉学老师一同授课,在张老师已经讲授了生理的基础知识之后,通过临床老师提供的麻醉科真实的复杂案例,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讨论,并由临床老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抽丝剥茧、合力作答,最后共同分析出临床诊断结果和处理方法。
张老师认为“一门课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知识点,而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

以不言之教,指导科研创新
“如果说之前更关注个人教学方法的提升和讲授的生动及深入浅出,那么现在应该是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更加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在张老师的教育生涯里,随着教龄与教学经验的不断增长,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与潜力。为此,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张老师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
对于本科生,张老师带领他们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大大小小的赛事;对于研究生与博士生,张老师则会选择“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探索,做自己想做的课题。
“我一直坚信‘不言之教’方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内驱力,‘不言’是我不会过度的干预和强制学生按照我的思路进行研究,我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与选择空间。”这样的教育理念,让张老师在教育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时不会代替学生去“摘果子”,而是“甘当人梯”帮助学生去“摘果子”,她坚信,果子只有学生自己摘的尝着才是最甜的。

张老师会为参加比赛的学生团队酌字指导他们修改参赛PPT的内容,尽心尽力为学生写的每一篇研究论文逐句批改,为每一位研究生、博士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科研课题是如何一步一步成型成熟成功的。她的办公桌上放有一大叠学生的论文修改稿,承载着每一位学生进步的点点滴滴。
亲自修改每一份方案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但张老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找到每位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她的耐心与对每位学生的悉心关怀,成为学生们背后坚强的后盾,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在谈到她带过的每一个参赛团队,每一届研究生、博士生时,张老师都十分感慨与骄傲,她欣喜并佩服每一位学生的坚持,也怀念每一次与他们共同奋斗拼搏成长的日子。
近年来,我校麻醉学院学子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已连续多次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等大赛,并取得傲人成绩。

用公平之心,陪伴学生成长
作为一名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张老师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怀揣着一颗对学生无限热爱与关怀的心。
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张老师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成绩优异,是老师与同学眼中的佼佼者;而有的或许在学习上遇到了瓶颈,或许在性格上较为内向,不善言辞,容易在人群中被忽视。张老师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在于公平与用心。她深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才能和特长各不相同,不能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使一些学生被忽视,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此,她从不以单一的成绩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好坏,更不会让一部分学生因为成绩的不理想而被边缘化或忽视。
在她看来,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潜力,等待着被发掘和激发。之所以有这样的育人感悟,是张老师曾收到过一位性格内向学生的短信:“老师,我虽然不是您最优秀的学生,但我会努力工作。”这条短信深深触动了张老师的心弦,张老师发现:那些内向的、不常与老师主动沟通的学生,同样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他们同样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理解与认可。

于是,张老师开始更加细致地观察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平时默默无闻、不善表达的孩子。她会主动迈出第一步,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谈心聊天,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与困惑,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后,张老师会因人而异,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并鼓励他们多参与各种学术和文体活动,以此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通过努力,那些原本内向的学生,也慢慢打开心扉,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张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公平的爱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

潜心育才,点点星光照春秋
筑梦无悔,满腔赤诚育桃李
这就是张咏梅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