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再传捷报——刘苏教授团队短期内接连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两项重磅研究成果,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关键依据,更充分体现了我院麻醉学科的科研水平与卓越贡献。8月14日,刘苏教授在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一区)发表血管痛相关研究,首次明确“血管痛”概念,创新建立结扎实验鼠后肢表浅血管、光遗传或化学遗传激活内皮细胞等多个血管痛模型,证实endothelialET-1/neuronal ETAR通过内皮细胞-伤害性初级感觉神经-脊髓环路调控血管痛,为血管痛研究提供全新动物模型与治疗方向;9月,团队又在Critical Care Medicine(中科院一区,自然指数期刊)发布急腹症手术血管活性药物随机对照研究,明确去氧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术后并发症影响无显著差异,同时发现更高肾素浓度与不良预后相关,为临床血管活性药物选择及预后预测提供重要参考,两项成果均填补领域空白,获国际同行高度关注。
刘苏教授团队的卓越表现,是麻醉学院半年来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依托国家药监局麻醉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麻醉与脑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麻醉医学创新中心四大高能平台,我院多支科研团队聚焦麻醉机制、疼痛调控、神经疾病干预等核心领域,半年内累计在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15项高水平成果,其中含Nature Communications、Current Biology、PLOS Biology 等6种自然指数期刊成果,成果数量与质量均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充分展现我院在麻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在基础研究领域,我院团队持续突破认知边界,奠定学科引领地位。王午阳教授团队1月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揭示溶酶体通过 TRPML1 通道调控 Fe2 + 释放、进而控制巨噬细胞炎症功能的全新机制,首次将溶酶体与炎症反应直接关联,填补领域研究空白;潘志强、曹君利教授团队8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现初级躯体感觉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中 m6Am 修饰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焦虑共病的关键作用,锁定 PCIF1为潜在治疗靶点,为表观遗传调控疼痛研究开辟新方向;曹君利教授团队8月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在 Molecular Psychiatry揭示下丘脑室旁核不同神经投射对急性、慢性应激调控疼痛的差异化作用,为理解疼痛慢性化机制提供全新视角,多项基础研究成果为全球麻醉与神经科学领域注入 “中国智慧”。
在临床转化研究领域,我院团队立足临床需求,推动科研成果落地惠民,提升学科服务能力与行业影响力。曹君利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湖州医院合作,8月在JAMA Network Open 发布随机临床试验成果,证实经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可降低剖宫产术后产妇中重度宫缩痛发生率,且能改善不良心理状态,为产后疼痛干预提供安全无创的新方案,有望在临床广泛推广;其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合作研究还揭示伏隔核内侧壳部D2型多巴胺受体神经元通过不同神经环路介导痛觉敏化与抑郁样行为,为慢性疼痛-抑郁共病诊疗提供全新思路。此外,唐琼瑶、张赭教授团队3月筛选出非阿片类镇痛候选药物 P10581,通过TRPV4通道缓解机械痛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为摆脱阿片类药物依赖提供新路径;潘志强、杨莉教授团队8月发现 NAT10介导的 RNA ac4C 修饰可调节缺血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自噬,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提供新靶点,一系列临床转化成果彰显我院学科 “从实验室到病床” 的高效转化能力,切实推动行业诊疗水平提升。
在神经调控与疼痛机制研究领域,我院团队成果密集涌现,形成鲜明学科特色。高灿、曹君利教授团队1月在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揭示未定带区GABA转运体3介导术后焦虑的神经机制,为围术期麻醉管理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张咏梅、曹君利教授团队3月在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明确外侧缰核至腹侧被盖区间接神经环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诱发情感与认知障碍中的核心作用;丁海雷、曹君利等教授团队3月在Current Biology 揭示伏隔核微环路调控急性疼痛慢性化的机制;周春艺、肖诚教授团队4月在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一区)发表研究成果研究揭示蓝斑核-GABA神经元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GABA神经元再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Glu神经元的三级去抑制通路可能是一个限制痛觉过敏和抑郁样行为形成恶性循环的代偿调控环路,该研究为疼痛-抑郁共病的干预提供了潜在的神经调控靶点; 5月肖诚、周春艺、曹君利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和PLOS Biology,该研究揭示了大脑腹侧苍白球 Glu神经元对脑觉醒水平变化的动态响应特性及其对脑觉醒状态、自主运动状态及异氟烷全身麻醉的调控作用和团聚核(RE)Glu神经元以及 RE-前额叶皮质投射在疼痛信号和情绪变化的中枢传递、处理与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曹君利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 Investigation(中科院一区, 自然指数期刊)发表研究,该研究揭示了伏隔核内侧壳部(medial shell)的表达多巴胺2型受体的神经元通过接受不同神经环路和不同神经递质或调质分别介导神经损伤后的痛觉敏化和抑郁样行为,研究不仅阐明了伏隔核神经元高度功能异质性,也为慢性疼痛-抑郁共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这一系列系统性的工作体现了我院在神经调控与疼痛研究领域内的前沿探索与临床转化的卓越能力,也奠定了我院在该领域的学术引领地位。
此次在半年内集中产出15项中科院一区研究成果,不仅体现了我院深厚的科研积淀与创新活力,更标志着我院在麻醉机制深度探索、疼痛与精神共病治疗、临床麻醉优化等关键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我院将持续依托高能级科研平台与交叉学科优势,聚力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与质量跃升,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外麻醉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一审:马锐 二审:荣浪 三审:李元栋)